以史为鉴
“百忍”治家,成就九世聚族同居奇观
550年,北齐文宣帝高洋派东安王高永乐“诣宅旌表”,赐匾“雍睦海宗”;588年,隋文帝杨坚遣大使梁子恭“慰抚其门”,赐匾“孝友可师”;635年,唐太宗李世民旌表“义和广堂”;665年,唐高宗李治和丞相张悦微服私访,并亲书“百忍义门”,再次旌表……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能聚集这么多目光,引发这么多关注?
这就是位于今天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孙口镇桥北张村的张氏家族,而家族的灵魂人物则是一介布衣张公艺。
张公艺
张公艺,本名艺,字千禄,后世尊称为张公艺,唐代郓州寿张古贤村(今河南省台前县孙口镇桥北张村)人,生于北齐承光元年(577年),卒于唐仪凤元年(676年),享年99岁。
张公艺自幼聪慧,有成德之望,博通经史,睿识超人,以忍修身,礼让齐家。在他的主持下,张氏家族出现了“九世聚族同居,眷属九百口,住房四百区,依然合产共爨,每旦鸣鼓会食,群座广堂,髫髦未冠,列入别席,内外礼让,上下仁和”的罕见局面,展现了朴素和谐的家庭风貌。
张氏的九世同居之举,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均录有其事。张公艺去世后,后人为纪念这位“忍、孝”治家的贤人,为他修建了“百忍堂”,以志纪念。
“百忍”治家
《旧唐书》记载:“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高宗为之流涕,赐以缣帛。”这就是“百忍”的由来。至此,族人便把“百忍”列为家训族戒。后来,张氏族人又将张公艺的事迹整理成《张公百忍全书》,书中的《百忍歌》广传于世,明清时期几乎家喻户晓。
唐朝书法家张旭曾题诗曰:
张公书百忍,唐朝著勋名。
天子躬亲问,旌表悬门庭。
洪都是故郡,清河脉长存。
儿孙须当记,族远诗为凭。
世界张氏总会文化委员会专员、中国濮阳张姓研究会名誉会长 张满飚:
张公艺的百忍,是他的治家之道,是他的立世之本。对他所主张的“百忍”,我们绝不能望文生义,理解为一味地忍让。“百忍”根本的是宽容、包涵、相互谅解、求大同存小异。张公艺主张的是遇事先容忍,冷静观察,弄清事情的真相,再酌情处理,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求得家和万事兴,人和万事兴。
民国初年,湖州蔡振绅先生编辑的《德育课本》风行于世,在《德育课本》“悌”篇列有“二十四悌”故事,其中就有“公艺百忍”的故事。到了当代,也有不少著名学者、作家论及张公艺,像季羡林在谈到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就举张公艺为例,认为“忍”乃做人处世的重要品性。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 李开军:
“百忍”主要是一种治家理念,各个时代的传播与宣扬,也主要围绕治家来理解阐释它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很自然的,按照中国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维理路,“忍”也就出现了上探“修身”,下延“治国”的思考,丰富了“忍”的内涵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