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

不畏浮云遮望眼

稿件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 2020-10-30 08:48:26
分享至:

  爱读诗的人往往会注意到,每个文人的笔下都有一个常用的意象,如山、水、云、月等,以之寄托对生活的独特认识、思考和感受。而在众多意象中,有一个尤其为众多诗人所青睐,直到今天我们都时常使用的,那就是“浮云”。你知道是谁最先使用“浮云”的吗?

  浮云,即天上飘浮的云彩,浮有飘浮、飘动之意。追根溯源,浮云一词来自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说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和对不义之财的态度:他认为即便是吃点粗粮、喝点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对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来说,也可以是乐在其中;而做不正义的事得到的富贵,他是坚决不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就如天上的云一般。这就是“浮云”最初出现的语境了。

  “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浮云飘浮不定、变幻莫测,总是给人无限的遐想。在文人墨客笔下,同样的一片云,也能有着不同的情韵:“何时共到天台里,身与浮云处处闲”,浮云喻指闲适的生活;“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动,就像远行的游子从今而后将任意西东,浮云的漂泊无迹恰似游子的行踪不定;“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本是白衣般洁白的浮云,顷刻间变成了苍(灰白色)狗的模样,浮云仿佛人生的无常;“眇眇天涯君去时,浮云流水自相随。人生一世长如客,何必今朝是别离”,浮云又成为离别时的典型意象,浪漫而感伤。可以看出,浮云是一个很有张力的比喻,有张力的比喻能够存活千年,千年之期又赋予它某种独特的古朴气质,这种相互作用是很有趣的。

  以浮云作为意象入诗入文者,历来最为人所称道的,当属王安石。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年仅三十岁的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职期满后,返回江西临川故里。途中,他经过浙江,登上一座叫飞来峰的山,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以此记录下自己登山的所见所感。

  当浮云遮住了太阳,便往往被用来比喻那些遮蔽实质或事实的表象,甚至是阻碍前进发展的奸邪小人、黑暗势力。在封建社会中,古人常有浮云障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王安石却加上“不畏”二字,认为“浮云”虽然可以一时遮掩人们的眼目,但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这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强信念,就表现为他后来不畏有权势的保守派反对,以“三不足”理念锐意改革、实行新政的担当气魄。

  不畏“浮云遮目”,缘于“身在最高”,富含“登高望远”的哲理。从历史到今天,从登高看山到做事做人,道理是相通的。无论是关乎个人的人生,还是关乎政党和国家发展的事业,前进的路上总会有浮云遮挡。因而要练就过硬的政治能力,头脑清醒、立场坚定,牢牢把握正确斗争方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田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