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 | 一张蓝图绘到底
锚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目标,打造公园城市先行区和高质量发展样板
一张蓝图绘到底
图为坐落于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畔的新经济产业园区。本报记者 侯颗 摄
沿着兴隆湖畔慢跑,是成都市民汪宗福一天最放松的时刻。8.84公里的沿湖绿道串联起绿坡、林地、溪流,一路跑下来,公园街区、产业园区、人文社区尽收眼底。来成都定居后,出门见湖、推窗见绿,已成为他的日常。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天府新区考察。在兴隆湖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城市建设领域的重大命题。准确理解把握这一理念的科学内涵,是描画行动图纸的第一步。规划建设之初,天府新区有关领导干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系统梳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从提出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到指出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再到明确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城市建设中怎样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重要论述,为深刻领悟“公园城市”理念的精髓要义提供了思想指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建设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搞大拆大建、圈层式扩张,而要探索全新的营城模式。公园城市不是简单地在城市里建公园,而是在公园中建城市,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四川天府新区战略研究局局长杨枝苍说。
“当初就是看到兴隆湖心动了。”出生在湖南,求学于武汉、北京,最终选择在天府新区落户的汪宗福,是成都汇蓉国科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吸引他留下的,不仅有当地的产业优势、政策支持,还有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家住兴隆湖以北、公司在兴隆湖以东,两地相距不到三公里。汪宗福每天的通勤不是开车堵成长龙,而是在湖光山水中穿行。
从兴隆湖南岸远眺,波光潋滟、鹭鸟翔集,临湖而建的新经济产业园、成都科学城,高楼林立、错落有致。有别于传统摊大饼式发展模式,天府新区划定72.1%的蓝绿空间,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地势地貌,沿鹿溪河自北向南布局天府总部商务区、成都科学城、天府数字文创城三个城市组团,组团之间由生态廊道相连。在组团内部,划分公园片区、公园社区、公园街区,将城市绿地和公园系统全方位融入整体生态格局。
改革,就是要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而在564平方公里的直管区上“白纸作画”,并非易事。“方向定了,就要坚定决心,一张蓝图绘到底。”四川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局长芶伟说。
一系列体制机制上的创新为蓝图落地提供了支撑保障。首设公园城市建设局、公园城市研究院和公园城市指数研究中心,构建党工委主导下的公园城市建设组织管理体系;创新六总师制度,涵盖规划、设计、建筑、景观、水生态、色彩及夜景照明等方方面面,借助专业技术力量,确保规划方案切实可行;发布公园城市指数、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开展公园城市标准化综合试点,探索可量化、可检视、可推广的公园城市标准体系,加快推动新区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原则、框架、方法等转化为制度规范、上升为国家标准。
在全局上谋势,于关键处落子。以公园城市建设为牵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天府新区在加快构建“城绿共融、疏密有致”城市形态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创新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探索一条与公园城市形态相匹配的发展之路。
兴隆湖以东两公里,沿科智路自北向南前行,不仅会看到林水环绕、透蓝渗绿的生态景观,还会依次路过西工大先进动力研究院、天府永兴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等科研机构。在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生态与科技的交融交汇随处可见,创意路、集贤路、科慧路、集萃街……单从路的名字就能感受到这里涌动着创新策源地的气息。
以兴隆湖为核心,汇集了众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专业领域实验室和国家级科研机构的成都科学城在此落地。作为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和西部科学城的核心承载区之一,成都科学城构建形成“一岛、一中心、一基地、四园区”功能组团,一体推进实验室、大装置、国家队、高校圈、人才港、转化区和新经济发展,已累计布局重大项目270余个、总投资超2700亿元。
在成都科学城天府新经济产业园,离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不到百米的大楼里,坐落着该研究院孵化的首家企业——成都市易冲半导体有限公司。这家由清华校友团队创办的企业,依托研究院的技术成果,从一家初创公司一路成长为完成数亿元战略轮融资、具有独立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充电产业准独角兽领军企业。
“从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最难的是解决‘达尔文死海’难题。”谈起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历程,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科技创新部科研主管管伟深有感触。
“达尔文死海”是指技术转化过程中的空白区,在这一区域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缺乏资金支持研发,企业因很难从研发中获利而不愿承担创新风险。为解决这个难题,天府新区在成立之初便布局了一批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育高科技企业、服务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为主要职能的新型研发机构。
2016年3月挂牌成立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便是其中之一。研究院致力于面向清洁低碳能源、新型电力系统、能源交叉融合、能源碳中和等前沿技术,打造能源互联网领域的人才汇聚平台、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发展高地。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没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想要创新突破是很难的。”回忆这几年的发展历程,管伟认为,公园城市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和科技创新关键在于人才的逻辑不谋而合。出门即是公园、乘地铁不出半钟头即可到达老城区、机场,华西天府医院入驻、搭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舒适的居住环境成为留住人才的磁力场。
借助“公园城市”的差异化发展优势,各研发机构在引进高科技人才资源的同时,通过自身培育机制,在实践项目中孵化出优秀的本地团队,为科研创新提供造血动力。在此基础上,以市场对技术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孵化企业、落地项目等多元路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天府新区已汇聚产学研人才近1300人,承担科技项目超500个,产学研合同1700个,孵化企业140余家。
厚植绿色本底、汇聚创新动能、培育高端产业,从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中挖掘创新价值、产业价值的发展模式正是天府新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的鲜活写照。成立十年来,天府新区已培育形成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数字经济3个千亿级和生物医药、会展博览等11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孵化新经济企业3.1万家。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由天府新区向东300公里,另一座地处西南腹地的超大型城市——重庆,和成都一同“镶嵌”在四川盆地东西两侧,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成为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双子星”。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赋予天府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新的使命。
“要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重庆、四川两地要紧密合作,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落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推动两地迈入更加紧密的融合发展格局。
联合举办双城经济圈创新协同发展峰会,推动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两江云计算基地为成渝地区1200余家企业和机构提供算力服务;携手中国(绵阳)科技城、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共建西部科学城,集聚3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开展技术联合攻关……近年来,成都科学城与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等签订跨区域协同创新协议,共同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重庆工业基础雄厚,机械制造业发达,成都科研资源丰富,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绿色低碳、数字经济上具有产业优势,共建西部科学城能够最大程度整合两地科技和产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在科技创新上不断强化策源赋能作用。”四川天府新区科技创新和人才服务局政策规划组负责人王力说。
这一机遇被成都耐视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龚隆看到。这家致力于做生产制造数字化系统的企业,已经和赛力斯汽车开展了深度合作。在位于两江新区的赛力斯汽车超级工厂,各车间有序智能生产的背后,离不开耐视特公司提供的数控宝系统的高效支持。
每隔一段时间,龚隆都会带领技术团队前往两江新区进行调研,或开展技术交流,或摸排市场需求。得益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有力推进,耐视特也已在重庆落地。
双核大齿轮,带动若干小齿轮。从优化完善工作机制到共建共享重大平台,从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到协同实施重大项目,“一盘棋”的思维越试越活,位于西部的两个国家级新区在科技创新、内陆开放、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民生服务等领域中的引领示范、主动突破,折射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动发展的强劲势头。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以绿色为底,积蓄创新动能,天府新区和两江新区的改革之路将愈走愈明。由一花独放,到百花满园,区域联动的发展之路将愈走愈宽。(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侯颗 自四川成都报道)